间变性淋巴瘤激酶(ALK)突变是非小细胞肺癌(NSCLC)常见的两种基因突变形式之一,随着检测方法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,研究者发现ALK突变可以细分为不同类型,除了经典的ALK-EML4融合突变之外,还发现了其他的融合伴侣,不同的融合突变给以克唑替尼为代表的靶向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。近期,我国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团队在《JTO》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,报道了又一例克唑替尼对新型ALK融合突变肺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。
案例报道
一位61岁的中国男性患者,CT检查发现肺门处存在一个不规则结节,经组织活检和影像学检查确认,确诊为IIIB期肺腺癌。
经过一系列的检查,患者开始每日两次的口服250 mg的克唑替尼进行治疗。四个月后,CT扫描显示,靶病灶肿瘤明显缩小,瘤体最大直径从2.93mm降至1.92mm,六个月时病情仍有缓解。外周血的循环肿瘤细胞(CTC)检查显示,与基线时CTC水平(13/mL)相比,治疗4个月CTC数量显著下降,并且在4个月内(2019年4月~2019年8月)保持在1/mL。重复循环肿瘤DNA(ctDNA)分析提示,突变的基因频率与肿瘤符合密切相关,能准确的反应出克唑替尼对肿瘤组织的控制效果。目前,克唑替尼仍有良好的耐受性。此外进一步研究显示,克唑替尼可显著抑制从肺腺癌新鲜肿瘤组织中分离出的Y1507和Y1604位点的ALK磷酸化,且患者ALK阳性肿瘤细胞在体内和体外均对克唑替尼治疗高度敏感。
仅通过单个病例得出“克唑替尼对Linc00308/D21S2088E-ALK融合突变有效”这一结论似乎并不严谨,研究者为了进一步评估这种新型ALK融合蛋白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,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可表达该新型ALK融合蛋白的质粒转染到实验细胞(Ba/F3细胞)当中。这种Ba/F3细胞与其他细胞不同之处在于,其生长需要依赖一种白介素-3(IL-3)的物质,IL-3缺乏的情况下,其生长会受到一定影响。但在缺乏IL-3的情况下,可以表达新型ALK融合蛋白的Ba/F3细胞却以指数速度增长,这与癌细胞的生长方式相符,从而证实了这类新型ALK蛋白的激酶依赖性致癌活性。(点击查看更多内容)
热门评论